(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20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1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改革 措施《电子技术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机密结合,这一点和当今新型的电子商务专业相类似,如果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进行实践操作是完全不行的,又或者直接进行实践操作不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行不通。《电子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改革 措施

《电子技术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机密结合,这一点和当今新型的电子商务专业相类似,如果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进行实践操作是完全不行的,又或者直接进行实践操作不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行不通。《电子技术基础》不仅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点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必须完全掌握,才能进行后续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数字信号和数字逻辑门电路,能够识别基本放大电路并制作直流稳压电源。综上所述,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记性改革,极为重要。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在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更新很快,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全国很多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该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对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认识不清楚。从现在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类全国范围的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就可以了解到,现在行业需要的是操作性人才,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不懂得地方,自己会用动力主动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实际中,该课程的老师不没有把精力放在这类比赛上,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操作操作能力的培养。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之二就是学生能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缺乏训练显然是不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之三是教学设备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之四是过于注重卷面成绩,考核形式单一。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跟上时代步伐,培养符合行业和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对电子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行业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岗位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并不相符,换言之学校对电子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行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

2.贯彻国家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W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进行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专业性的人才。现在教育部每年都举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课程老师参加这些比赛可以进行自我提高,学生参加此类比赛,可以把理论知识赋以实践,在比赛中遇到的困难,不懂的地方,学生通常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人只有自己主动愿意做一件事才有可能做好,如果是被人逼迫去做,永远都不会成功。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如果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顺利毕业,拿到学历,就不可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不光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有看学生是否积极地配合,主动与老师互动,真正进行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学习。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1.师资力量的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虽然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但优秀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极为重要。不光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从研究生或本科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让老师通过参加培训,参加比赛或到企业进行参观等方式提高自我,进行实践操作。

2.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知识点分散,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理论知识。通常老师会因为课时有限,实验室设备落后,而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电子技术基础本就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手段,不仅使学生无法真正学会,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多媒体和黑板想结合,对于PPT上学生不懂的,在黑板上再次进行讲解。对于过于抽象的东西,借助PPT进行讲解。老师要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进行实践操作,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改革,解决现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现状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忠悦.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18):129-130.

[2]张海彬.浅谈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2,(10):181.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2

一、学好电工电子专业基础知识,物理课的铺垫必不可少

笔者在上电工电子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无精打采。与他们深入交流后得知,电工电子基础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如空中楼阁般虚无。技校的生源大多是初中应届毕业生,一到技校马上接触大学难度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所以学生对课程失去了兴趣。如果学校能在学生学习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之前,设置物理(电学)课程,教学效果便会得到有效提升。在物理(电学)中有大量的电工知识,比如电容和电感、电阻的串联和并联、静电场中的库仑定律、电势及电场力、磁场及磁场力等。当学生学过物理(电学)中这些内容后,再学习电工电子基础有关内容时,便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便很轻松,并有兴趣去继续探索相关知识,当学生熟练掌握过去学过的内容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电工电子基础课的动力。

二、设置电学实验,营造快乐的电工电子基础课堂

在设置电学实验时,根据电工电子实验特点,设计出一些有一定挑战和趣味性的实验。尽量避免过去的实验方式:按照书本的步骤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电流表的内外接实验中,并不通过课本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分别进行电流表内接和外接实验,分别测量出几组数据,再分析数据的不同,得出猜想。接着换另一套量程完全不同的电表,电阻数值不同的电阻器,再进行一次实验,再得出几组数据。对比前一次猜想,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把PDCA循环融入到实验中,更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每当一部分学生得到和课本相同的结论,总能在他们脸上看到自信的笑容。

三、介绍安全用电知识,培养学生安全操作的习惯

毕业后学生的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与电打交道。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瞬间失误的小动作造成的。因此,时刻向学生灌输安全用电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养成严肃的工作态度。在电工学实验中,部分实验所使用的的电压是380V的工业电压,部分实验所使用的是220V生活用电电压。我们都知道36V是安全电压,远超安全电压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在三相交流电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中,星形三相互差240V,三角形三相互差380V。如果在星形连接中,学生将输出电压调到380V,就会烧坏电灯泡。在三角形连接中不小心接一根中线,就会造成电路短路。在超过安全电压的实验中,要时刻叮嘱学生安全用电有关知识,培养科学的工作习惯。

四、合理介绍专业课内容,让电工电子基础课承上启下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电子电路基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718.5

一、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电子电路基础》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接触的一门课程,而它的绪论,是学生接触这门课知识的第一堂课,如何上好这门课,对以后的教学相当重要。教师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而且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的知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动力就成为"绪论"的首要任务。

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结合当代电子产品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让学生体会到电子技术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其次,也可介绍生活里琳琅满目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如:液晶电视机、MP4、MP5等,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子技术,让他们的思想由"要我学"自然过渡到"我要学"。再者,还应介绍《电子电路基础》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明确它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最后,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充电器、U盘、收音机等,让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从中让他们认识接触到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知道它们通过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中善于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职业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职业中学的各种专业教材,内容上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但定律、法则、原理等内容冗长,不便于记忆与理解,学生难以接受。第二、职业中学的生源不够理想,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不少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第三、一般教师教学,教材怎么说,就怎么讲,照本宣科。平时让学生死背概念,机械地记忆一些原理,根本上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兼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本人认为在不影响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表达向学生进行讲授,指导其练习与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通俗语言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否则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涟漪。专业课尤其需要,而且必须使用与专业理论切相关的通俗语言和事例,这样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有关理论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1、从以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如何"教会"自己转变;2、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3、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的转变。

电子专业的基础课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验练习当中去,并在实验练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实验去巩固学生的知识。不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项目中,还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连贯起来,真正达到应用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在讲授到二极管知识这一章,其中有个重要特性,那就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即加正向电压,二极管导通;加反向电压,二极管截至。那么教师在教授完基础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以证实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这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特性以及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来设计简单电路了。

又比如,在讲授到直流电源知识点时,考虑到在直流电源的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点较多: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放大电路、焊接知识等。那么教师可以把知识点分为几个部分:基本电子元器件、放大电路、焊接知识等,让学生分别进行完之后,最后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就可以做出直流电源,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在具体的实验制作阶段,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把课堂搬到电子实训室,让学生把手脑并用起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上动手练习这样使知识更加直观,容易理解,助于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负责把知识点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消化知识。在电子电路基础课中都可以采用上述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为有了前面的理论知识做准备,在实验室里让同学们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或焊接电路。这样让同学们自己摸索着逐渐掌一些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而同学们也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自己设计的过程也是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过程。

这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适合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职业技能教学。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电子电路基础》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既需要掌握牢固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学会分析电子电路。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尽快适应电子技术的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提倡学生先预习后听课,在课前通过自学把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找出来,并且对学生的预习要检查和评估预习效果。凡是能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就不再需要重点讲解。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首先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其次学生如果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那么在整节课的学习中,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容易开小差。对笔记的要求是:主要记教师讲课的提纲、重点、难点、概念,记关键词,难点问题应划上着重号,以便课后集中力量去解决。再者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心理学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通过"尽早"与"及时"的复习,防止遗忘是至关重要的。课后让学生重温讲课内容,整理笔记,以便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掌握得更牢固。

总之,要使学生能顺利学好电子基础课程,其实是教与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既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又要求我们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 技工电子教学;课程定位;激发兴趣;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的情况,结合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

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每年都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能比赛。我们专业教师可以以比赛为导向,按照比赛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本身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确定其教学目标。

(1)是熟悉掌握元件识别、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元件除了包括半导体晶体管外,还有电阻、电容、电感以及各种传感器等元件。

(2)掌握电路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技能:有良好的电路焊接技术和安装工艺知识,能使用仪器、仪表调试电路。

(3)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悉各基本电路的形式、作用、应用及简单估算等。

(4)具有企业职工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5)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的定位是: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能为技能比赛做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比赛成绩,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荣誉感,做到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相结合。

二、合理选择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比如,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而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实训课程对于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安排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稳压器、充电器和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连接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的目的和知识,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

在实验、实训中专业教师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作为初学者来说,对电路图中元件外形、符号、极性与印刷板电路图的元器件位置、连线、标识的识别尤为困难,经常出现对不上号,极性搞错,连线错(位置不对或不会看图搞错),即便是装配对了也不知为何装的,错了的也更难查找。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渠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1)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容易描述,某些规律学生又难以捕抓,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的整合能将事物形象、直观、动态、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对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抽象内容,能予以形象、具体化展示,化解思维上的障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利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文字等,向学生传递信息。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模拟电子技术

1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又称为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与数字电子技术一起统称为电子技术基础。是面向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的特点包括:重要性,模拟电子技术是现代化重中之重的技术;非线性,电子放大器是一种非线性元件,需要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图解法、微变等效近似等);工程性,在足够精确的情况下,为了计算方便,常用近似来化简;微观性,深入到原子电子级分析问题;实践性很强,动手性很强,需要很好的实践,不实践学不好;复杂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随机性,光照等等影响,参数宜变,参数分散等增加了该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基础性,是后续电子类课程的基础,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考研的课程之一;主干性,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本课核心是电子放大器,该课程主要就是讲放大。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包括广播通信:发射机、接收机、扩音、录音、程控交换机、电话、手机等;互联网络:路由器、ATM交换机、收发器、调制解调器等;工业领域:钢铁、石油化工、机加工、数控机床等;交通方面: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军事领域:雷达、电子导航等;航空航天领域:卫星定位、监测;医学领域:γ刀、CT、B超、微创手术等;消费类电子领域:家电(空调、冰箱、电视、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电子表)、电子玩具、各类报警器、保安系统等。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之“无孔不入”,应用广泛。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分析能力和集成电路的创新设计能力,掌握模拟电子信号和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掌握应用所学典型模拟电子系统解决信号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信息、通信方面的课程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先修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电路分析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衔接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就是――《电路分析基础》。简单来说可以将电路分析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归为同一类专业课程,从内容上看,《电路分析基础》主要让学生掌握电子电路分析的基本能力,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则是学习对模拟信号的处理分析,从模拟电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出发,分别学习各种典型的模拟电子电路,给学生建立起模拟系统的基本构架,为后续深入学习信号与系统的分析能力打好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在《电路分析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分别从微观和宏观探讨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各个方面。微观深入到电子原子级,讨论半导体材料的神奇,进而分析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在微观领域,内部载流子运动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半导体器件的奇妙之处。宏观上从集成电路出发,理解集成电路的奥妙,小到微观电子原子级,大到模拟系统及大型集成电路的设计。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之后,学生有了系统的概念,信号处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数字电子技术的学习,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电路分析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虽然内容不同,各有侧重点,但很多分析方法、理论公式都环环相扣,所以可以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主干必修课程,它具有自身的体系,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学习很多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为今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与系统》、《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理论及实践》等后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打好基础,为学生建立系统分析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成功的从中学阶段对电压电流的具体求解,过渡到本科阶段自主进行信号与系统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能力要求以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既保证严谨的理论体系,又结合工程实践的特点。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能具备模拟电子电路的系统分析能力、大型集成电路系统的分析计算能力、简单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以及电子技术系统相关专业知识的自学能力。

5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达成目标要求

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模拟电子系统的各个部分,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与信号、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及其应用、功率放大电路、集成电路的组成原则、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电路、信号的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典型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分析计算能力及基本集成电路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用所学的典型模拟电子电路系统自主创新设计完整的模拟集成电路系统,辅助实现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各种基本功能;能借助实际电子电路实验箱和软件模拟仿真,实现不同类型模拟电路系统的功能,通过实验环节操作训练具备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相关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理解模拟电子技术这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6 教学方法建议

和众多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一样,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部分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繁多,有时候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全部的课程内容讲授,很多教师会全程进行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犹如过眼云烟,没有足够的消化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时间,真正理解领会的知识点非常有限,不懂的内容还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来反复讲解,其实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辛苦不说,教学效果还会极差。理论部分的讲授应该着重抓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上课前十分钟用来对前一次课的内容及要求预习的内容做提问,以这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综上所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非常重要,另外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还有很多,不仅仅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每门不同的专业课程都有其特点和用途,学生只要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其中的关联性和衔接性,教师也可适当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课程设置的能力要求,以及课程的达成目标要求等,只为每一位学生能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真正具备电子信息的相关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6

我国政府部门条块结合形成网状立体交叉结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纵、横两条线,横向主要指按行政区划来划分的省市、地市、区县、乡镇等各级政府机构,纵向则按照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形成的财政、税务、审计、公安、教育、交通、能源等各个行业部门。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建设现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集中于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建设,注重加强集成和整合,同时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加强政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2003年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市场的增长率达到18.8%,电子政务应用整体市场规模为到332.1亿元,其中中国政府机构对硬件产品采购额为222.6亿元,软件产品采购额为54.2亿元,信息服务投资额为55.3亿元。据统计在电子政务应用建设方面,近年来政府机构中将内、外网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的约为48%,将电子政务业务系统作为建设重点的约为47%,把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建设重点的约为37%。

概括地讲,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基础型应用、协同型应用和分析性应用。

基础型、协同型、分析型电子政务应用

基础型电子政务应用属于比较基本的应用形式,应用模式为G&G,应用范围集中于政府机构内部,是为政府机构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管理、查询、统计、分析等提供的。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基础型电子政务应用形式上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应用于政府单位内部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比如财务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物资管理软件、单位内部办公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等;第二类是纵向分布的、面向政府行业系统各单位使用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这类基础型应用基本上可以对应于我国的十二金工程建设,比如面向财政的财政管理系统、面向税务行业的税务管理系统、面向审计的审计管理系统等。

协同型电子政务应用属于中端应用形式,应用模式包括G2G、G2B和G2C三种,应为范围覆盖了政府、雇员、企业、公众三类,主要目的是为不同政府机构之间或者政府机构与雇员、企业或者公众之间进行协同工作、应用集成、互联通讯等提供的。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协同型电子政务应用形式包括政府机构之间的互联行政审批系统、政府统一的对内门户网站、政府统一的对外门户网站、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点对点通讯、视频会议系统等。

分析型电子政务应用属于较为高端的应用形式,应用范围可以是某一个政府单位、若干委办厅局,也可以是某一政府行业或者某一区域内所有政府机构,主要目的是基于基础型电子政务或者协同型电子政务之上,面向部分或者区域内全部政府机构,为其提供电子政务相关的领导查询、经济分析、宏观预测、应急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分析型应用形式包括领导综合查询系统、宏观经济预测系统、风险分析及预警系统、质量监督管理和监测系统等。

分析型应用作为电子政务发展必然趋势,将逐渐成为竞争新热点

从获取数据到理解信息、从理解信息到知识转化、从知识转化到智能分析辅助决策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举例而言,1、5、180等都是数字,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其具体代表的意思;1个政府机构、5个部门、180个工作人员则体现为信息;人们将关联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加以理解,就形成了知识,也即人们能够知道这个政府机构下属5个部门,拥有180个工作人员以及每个具体人员的具体关联信息,包括具体的工作情况、薪资待遇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人们进而可以通过引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从而能够获知180个人员的职能、年龄等分布情况、薪资水平划分、工作绩效情况等,并利用这些分析结果辅助决策。

电子政务应用也是如此。前期,政府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内部基础型电子政务应用建设,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帮助政府单位实现内部办公、财务、人事等信息化。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工作的需要,协同逐渐成为电子政务应用的主流。从工作流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点对点通信、视频会议到行政互联审批、集成门户应用等,协同理念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逐步获得认同并快速发展,逐步在政府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深入,人们在获取了数据、理解了信息并形成了知识之后,智能分析并辅助决策就成为必然。

近年来,商业智能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商业智能应用的得到迅速发展,在电信、保险、金融、商业等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大量的智能分析模型和众多成功案例。分析型电子政务应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商业智能技术和方法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因此分析型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具备了所需要的技术条件。

我国通过两网、一站、四库和十二金工程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积累下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分别由基础或者协同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采集、整理、处理、存储、查询、统计和分析。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数据也将逐渐由分散、分布转为集中存储和处理,这为分析型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7

一、开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各学科要相互渗透、相互完善。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设置《电子电工技术》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该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学生通过掌握基础知识深入到具体专业与其他的领域,既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又提升了研究能力。总体来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树立培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传授知识围绕学生够用且实用而展开,为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但本门课程难度较大,授课时间较短,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是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重基础、轻应用,这也严重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不能适应专业的需求与发展,与“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不符。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操作技能高、上岗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高职学生基础知识差,不爱死记硬背,动手实践才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如果教学不重视知识应用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与理论教学存在时间、内容上的脱节,那么久而久之,实践不能运用好理论,学生就会对学习不重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以需求为导向,以钻求导向为目标,加强电工电子教学改革尤为重要,该课程的教学要能有效地为专业课服务,以工具学科的形式合理地融入到化工专业的教学当中。

三、以就业为导向,教学中注重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以企业需求为标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努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当今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电工电子技术是信息化社会最关键的技术。那么,高职化工专业的学生究竟需要学习哪些电工电子知识呢?本文认为,《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放在应用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层次上,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边讲边练,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即知识面要更大一些,涉及的内容不深,减少或去掉理论分析,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融入有关电工电子类知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常识,从而达到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传统教学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加大课程的建设力度,构建课程建设方案,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抓住知识主线,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理清脉络,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变化,要求学生用变化、联系的观点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创新的与时俱进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就是高新科学技术的较量,是人类智力的竞争,多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就等于多一种视角、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表明,拥有跨学科认知结构的人,往往容易突破认识的局限,不拘泥于某种见解,从而提高其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使之终身受用,还能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可靠的思维基础。

四、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8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高专院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是学生学习及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必需的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相关专业核心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该课程涉及面广,对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又因课时少、理论比较抽象、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探究的激情,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不好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现有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理论过深,容量过大,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错位。因此,我打破原传统学科体系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炼、拓展及应用。1.提炼。降低理论难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尽量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及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辅以必要的定量计算。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必需、够用为尺度进行适当取舍。例如: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及原理,因在生产实践中,各类触发器都有相应的集成电路,我们只需熟悉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及集成电路外引脚的使用即可应用,故在教学中强调后者,对前者适当简略。2.拓展。拓展是指电工电子技术的知识面要宽,覆盖面要宽。在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应拓展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工电子技术涵盖了电工学、模电、数电、用电安全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应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面向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方向,引入新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的创造力。因此,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应尽可能跟上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根据不同专业引入相应新的知识点。例如,机电专业的电子技术引入可编程控制器(PLC),供电类专业引入晶闸管的应用介绍等。3.应用。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实践操作中注重学生分析思考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实用知识的介绍。例如:采购超外差收音机的全套散装电子元器件,通过电路图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焊接、安装并调试一台能用的小收音机,最后作为学生自己收藏的作品。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和拓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和技巧。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 电子商务概论 课堂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 案例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介绍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一些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关于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重要商务手段得到迅速的普及和推广。目前电子商务市场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从事电子商务营销的企业已经在世界经济领域崭露头角。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现实中电子商务交易的模式、方法、技能,明确目的、掌握任务、体验现实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该门课程每周课时为4节,全部采用教室上课讲授的方式。

2课程改革的背景

《电子商务概论》采用的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理论内容由浅入深,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入门要求。如何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起来,成为了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

3课堂改革的理念和实施

3.1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中技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一些电子商务相关的概念、模式、方法等基础知识都是直接通过课本传达给学生。这样会造成学生虽然对于电子商务行业感兴趣,但是不愿意去学习书面上无趣的理论。所以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笔者通过制作简洁的PPT课件,让课本繁重的知识点变得清晰。有时候仅仅讲授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它。例如在介绍携程网时,只有课本的两张携程网的图片,学生没有办法了解这个网站的优势劣势。所以携程网在酒店和旅游预订方面的细致服务,笔者通过保存图片的方法,详细地为学生讲解。笔者为学生选取了新加坡史各式酒店和地中海邮轮一站式服务的网页,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例如在进行网上开店这一章的讲解时,只是依照课本的步骤讲授知识点,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目标。所以在讲解这一章时,笔者带去了笔记本电脑,通过连接手机热点的方法,使电脑能够正常上网,让学生通过讲解之后独立在淘宝网上注册账号并且进行开店流程。

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际技能训练的相辅相成,才能让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

3.2模块化教学

教材中,关于电子商务基础的知识分为了11个章节。各个章节之间有联系,但是比较零散。所以笔者把课程分为了五个模块(见表1)。

教学时各模块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独立性是指各模块设计案例、组织教学、突出重点时应该相互独立,学生应该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掌握其知识点;关联性是指各模块间存在相互关系,在重难点设计上应该加以配合。

模块一是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此模块包括第1章(认识电子商务)和第2章(电子商务平台),分别需要6个课时。这个模块是电子商务入门基础知识。

模块二是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此模块包括第3章(商业电子商务)和第4章(金融电子商务),分别需要8个课时和6个课时。这个模块重点讲授旅游网站和以网银为主的金融电子商务。

模块三是实践电子商务,此模块包括第7章(网上购物),第8,9章(电子商务安全)和第10章(网络营销),分别需要8个课时,10个课时和8个课时。这个模块重点讲授生活中的电子商务实践。对于刚系统接受电子商务教育的学生,还需要提醒他们建立电子商务安全意识。

模块四是电子商务的前途,此模块只包含第11章(网上开店),需要10个课时。这个模块注重学生亲手实践。

最后一个模块是关于电子政务和远程教育的章节。一共需要14个课时。

3.3案例化教学

本课程重在理论讲授,但是案例教学的辅助对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不仅充分使用课本提供的案例素材和习题,而且多次使用课本外的案例素材作为教学材料。例如在讲到网上广告这一章时,互动广告的介绍单凭课件讲授,学生无法理解“互动”的含义。所以笔者在课外搜索了不少的互动广告flash素材。这堂课学生的反映良好,也是真正起到一个“互动”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远程教育这种看似枯燥的章节时,可通过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全球著名远程教育课程可汗学院的网上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远程教育。

3.4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知识点和实际操作给学生看之外,还要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动脑寻找解决方法。例如学生在学习网上调研时,需要了解什么是调查问卷。可以让学生自由分为小组,以小组形式自由设计问卷。之后选出设计得最合理的问卷进行讲解和奖励。在学习知名网站的章节时,笔者通过播放介绍这些网站的视频,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踊跃发言的小组可以得到加分奖励。

3.5成绩评定体系

本课程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以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成绩占60%的基础上制定的。平时成绩的给分,除了传统的上课表现和作业表现之外,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会接收到一个需要自己寻找资料制作课件并且演示的任务。这个任务对于中技层次的学生来说虽然有难度,但是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文字编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能够思路清晰、突出重点地讲解出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为此,他们必须提前预习、查阅大量资料、进行交流讨论、设计讲解思路和内容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才能。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篇10

论文关键词 中职 数控技术应用 课程改革 探讨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原课程体系分析

1.1 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11门课程。①

1.2 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 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 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 具体做法

3.1 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转贴于  3.2 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 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 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 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本文由重庆弘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提供